2樓
都江堰 秦朝 李冰 京杭大運河 隋朝 鄭國渠
戰(zhàn)國(公元前475-公元前221)后期,韓桓惠公看到當時秦國統(tǒng)一六國已是大勢所趨,為了削弱秦國的強大實力,公元前237年,他特派韓國水工鄭國赴秦興修水利,妄圖利用這種浩大工程來消耗秦國的人力、財力和物力,從而達到他預想的“疲秦”目的?。坎涣鲜屡c愿違,當時的秦王嬴政(后來的秦始皇)采納了鄭國的建議,命令鄭國在秦國修建鄭國渠。在鄭國的親自指揮和參與下,一條長達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--鄭國渠在關中大地上蜿蜒盤旋,仿佛一條金光閃閃的銀帶鋪在了三秦大地上。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,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級階梯的最高線上,灌溉著今禮泉、涇陽、三原、高陵、臨潼、富平、渭南、蒲城、大荔等縣(區(qū))的280多萬畝土地。鄭國渠不但未能起到“疲秦”的初衷,反而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。這讓本來強大的秦國如虎添翼!更加速了它消滅六國夢想的實現。鄭國渠工程宏偉,規(guī)模宏大,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。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,淤田壓堿,變沼澤鹽堿之地為肥美良田,使關中一躍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(qū)。據《史記》記載,此渠修成后,“于是關中為沃野,無兇年。”這為秦始皇最終統(tǒng)一中國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!
靈 渠
靈渠,建成于公元前214年(秦始皇33年),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,位于湘桂走廊中心興安縣境內,與陜西的鄭國渠、四川的都江堰并稱為“秦的三大水利工程”。 郭沫若先生稱為:“與長城南北相呼應,同為世界之奇觀。”
靈渠歷史悠久,設計精巧,全長37公里,由鏵嘴、大小天平、南渠、北渠、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。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,三分入漓江,七分入湘江,溝通了長江、珠江兩大水系。
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(tǒng)一北方六國之后,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地區(qū)的百越發(fā)動了大規(guī)模的軍事征服活動。秦軍在戰(zhàn)場上節(jié)節(jié)勝利,惟獨在兩廣地區(qū)苦戰(zhàn)三年,毫無建樹,原來是因為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。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(zhàn)爭的成敗關鍵。秦始皇運籌帷幄,命令史祿劈山鑿渠。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于在興安開鑿了靈渠,奇跡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,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,推動了戰(zhàn)事的發(fā)展,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(qū)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。
錢塘江海塘
錢塘江海塘在唐代以前的修塘費用,已無可考。唐及北宋時期修筑北岸海塘,據明代嚴寬在《海寧水利圖志·序》載:“皆以數郡財力,始克有濟。”
南宋嘉定六年(1213),修葺山陰縣潰塘,是由朝廷調撥錢米。后即購買沒收的園、田設莊,按年收租息作為海塘的歲修經費。臨安府龍山一帶海塘的歲修經費,是按戶按年攤派石、草若干。嘉熙年間(1237~1240),將臨安府沿江淤復耕地的稅額撥作修塘經費。咸淳年間(1265~1274),修筑海鹽海塘需費較多,除發(fā)縣倉米糧外,并有知縣、縣民捐款檢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