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庫標簽:
|列兵
你好,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吧
麻將(麻雀)起源于中國,原屬皇家和王公貴族的游戲,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。在長期 麻將牌
的歷史演變過程中,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,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。 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(或“萬秉章”)的人在“葉子格戲”的基礎上創(chuàng)造麻將,以自己名字“萬、餅、條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。另一方面, 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“護糧牌”。例如:“筒”圖案就是火藥槍。 有關資料記載,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,常年囤積稻谷,以供“南糧北調”。糧多自然雀患頻生,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。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,便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目,憑此發(fā)放酬金,這就是太倉的“護糧牌”。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,既可觀賞,又可游戲,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。這種護糧牌,其玩法、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。 例如,“筒”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,“筒”即是槍筒,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?!八鳌奔础笆保怯眉毷K串起來的雀鳥,所以“一索”的圖案以鳥代表,幾索就是幾束鳥,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?!叭f”即是賞錢的單位,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。 此外“東南西北”為風向,故稱“風”,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?!爸小?、發(fā)”:“中”即射中之意,故為紅色;“白”即白板,放空炮;“發(fā)”即發(fā)放賞金,領賞發(fā)財。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。如“碰”即“彭”的槍聲。又如成牌 民國 竹骨麻將牌
[1]叫“和”(音胡),“和”“鶻”諧音,“鶻”是一種捕雀的鷹。除此還有“吃”、“杠”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。那么為何又叫“麻將”呢?在太倉地方方言叫“麻雀”為“麻將”,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。 麻將牌(又稱麻雀牌)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、紙牌發(fā)展、演變而來的。而馬吊牌、紙牌等娛樂游戲,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——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甚至是“血緣”關系?,F在流行的棋、牌等博弈戲娛,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(fā)展、派生、演變而來的。 古博戲始于何時,準確年代很難說清。據《史記》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,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。我國最早的博戲叫“六博”,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,箸是一種長形的竹制品,相當于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。 據《顏氏家訓·雜藝》所載,可知博戲又分大博、小博。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。小博的玩法在《古博經》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。其方法是:兩人相對坐,棋盤為12道,兩頭當中為水。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。又用魚兩枚,置于水中。比賽雙方輪流擲瓊(即骰子),根據擲采的大小,借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。棋子到達終點,將棋子豎起來,成為驍棋(或稱梟棋)。成為驍的棋,便可入水“牽魚”獲籌。獲六籌為勝。未成驍的棋,就稱為散棋。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,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,散棋卻不可。 關于麻將的來歷,還有另外一種說法,108張麻將源于梁山108位好漢: 據清代大學者戴名世《憂庵集》等古籍記載,有“國粹”之稱的麻將牌是明朝時一個名叫萬秉迢的人發(fā)明的。萬秉迢被施耐庵《水滸傳》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所折服,于是想做一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。經過幾天精心設計,終于研制出了麻將牌。他把麻將牌設計為108張,暗喻《水滸》中的梁山108位好漢。牌中的九索指“九紋龍”史進,二索指“雙鞭”呼延灼等等。 接下來,萬秉迢考慮到梁山一百單八將分別來自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方位,又增添了“東”、“西”、“南”、“北”、“中”各4張,共計20張牌。同時,考慮到梁山英雄好漢中既有出身貧民又有出身富戶的,對此,就稱“貧”為“白”(板),“富”為“發(fā)”(財)。于是,“白”、“發(fā)”又各增牌4張、共計8張。最后,便構成了整副牌136張。 由于水泊梁山在宋江的領導下一心想被招安,想與朝廷求和,并不想打贏朝廷。所以打麻將勝者歷來說“和”,而不說“勝”或“贏”。 最初打麻將只是極為普通的民間娛樂活動,是艱苦勞作后的一種放松,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在封建高壓統(tǒng)治下對水泊梁山“大碗喝酒、大塊吃肉”自由生活的向往。同時麻將在全國的流行,也表明了梁山斗爭精神在民間的生生不息。只是后來麻將進入統(tǒng)治者階層的生活后,才逐步演變成賭博活動與行賄工具,禍及家庭與社會。 還有一種說法與鄭和下西洋有關。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,船上沒有什么娛樂用的設備,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 麻將
作為消遣。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,將士們厭倦了,經常有將士想家,甚至有試圖謀反的,鄭和殺了他們,為了穩(wěn)定軍心,鄭和發(fā)明了一種娛樂工具。 鄭和以紙牌,牙牌,牌九等為基礎,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,以艦隊編制,分別刻了1-9“條”,然后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量,分別刻了1-9“桶”(筒)。然后又根據風向,刻了“東西南北”四個風向。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-9“萬”。然后以“大中華耀兵異域”的口號。刻了紅色的“中”,然后根據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,最后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么好,就不刻任何東西,這個就是“白板”。 第一次玩的時候是鄭和、副帥、大將軍、鄭和的夫人(太監(jiān)也可以娶妻)四個人一起玩,最后確定了游戲規(guī)則后,全船開始都玩此游戲,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,他玩這個游戲得心應手,于是鄭和給這個游戲命名“麻大將軍牌”,即是后人的“麻將牌”。
- 為最佳答案評分?
-
好 100% (1)
-
不好 0% (0)
- (目前有 1 個人評價)
其 他 回 答共4條
1樓
麻將起源于中國,三四千年以前……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,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。
由來一 麻將本名應是「抹將」,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。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,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,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,進而愛民護民遂發(fā)明麻將,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。 麻將以108張為基數,分別隱喻108條好漢。如牌中九條喻為「九條龍」史進,二條喻為「雙鞭」呼延灼,一餅喻為「黑旋風」李逵。之所以分為萬、餅、條三類,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。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,剛好108張。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,所以加上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。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,所以再加上「發(fā)」、「白」隱喻富有及窮白,加上八張牌,整副牌共計136張。 后來又加上各種花牌,整副牌共計144張。另有一種民間趣話,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,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,每人十三張牌,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。四季合五十二周,共三百六十四天,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,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,恰好一 年。這也是另一種趣話。 由來二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,這是蘇州雜文作家"谷新之"研究得出的結論。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,倉內常年囤積稻谷,以供「南糧北運」。糧倉既設,雀患便生。 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,倉官變鼓勵為獎勵,發(fā)給竹制籌牌記數酬勞。這籌牌上刻有字,可用來作游戲的工具;這牌子又是賞錢,有證券價值,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。 這種游戲流傳下來,演變定型,便成了麻雀牌,即今天的麻將。其玩法,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。 譬如筒、索、萬。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(截面圖)。幾筒表示幾具火槍。索即束,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,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,二索上像竹節(jié),表示鳥雀的腳,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,兵丁將鳥雀集合成「束」。萬,即賞錢。另外,東、西、南、北為風向,土槍無力,發(fā)射時要考慮風?。中,即打中,故涂紅色。白,即白板,打空槍之謂。發(fā),即得賞發(fā)財?!概觥梗?即「砰」,槍聲。成牌之「胡」,實為「鶻」;屬鷹的一種,有高強的捕鳥本領,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,故每局牌勝皆曰「鶻」。除此,麻將中的「吃」,杠」 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(lián)系起來。 那麼,麻雀牌又怎麼叫作「麻將牌」呢?原來太倉方言的「鳥雀」就叫作「麻將」,「打鳥」或者「打麻雀」統(tǒng)稱「打麻將」,故麻雀牌也叫「麻將牌」。 由來三鄭和于公元1405年至1433年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隊出使西洋,一說為弘揚國威,加強聯(lián)系;二說尋找失蹤的建文帝。其歷時28年,行程10萬余里,可謂世界航海的壯舉,鄭和也就成為世界航海界的先驅。而今天人們稱為“麻將”的游戲就是他在航海期間發(fā)明的。明宣德年間,鄭和率領船隊直駛西洋群島。十幾日乃至幾十日的海上生活,水手們感到很無聊。鄭和為了給水手解悶,就在船上設計了一種竹牌游戲,以此來打發(fā)水手們的“業(yè)余生活”。這種所謂的竹牌游戲就是今天為廣大民眾所接受的“麻將”。明朝時的船只無動力可言,主要以風為動力,所以出海航行的人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辨別刮什么風,所以這種竹牌游戲即以“東、南、西、北”風4張牌為始。有了風要撐起風帆以及靠岸拋錨就是繩索,所以麻將中又有一至九條(索)的牌名。在海上航行,淡水是必不可少的,而裝水的器具當時叫竹筒,放在船倉常常排列成行,一直要排九行,于是在麻將里便有一至九筒的名目。九張萬字牌緣于出海前朝廷按級別撥給每個船員一至九萬串銅錢,這些錢分給水手們上岸后買水酒喝。那時航海沒有現代化的日期記錄,只能以日出日落和節(jié)令的變化來辨別一年四季,就這樣,鄭和便在竹牌上加上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四個“花牌”。明代的中國,已處在世界經濟強國之列。富有的船員上岸后用皇家的銅錢購進了不少當地的物產,顯示了當時中華民族的神威。于是聰明的發(fā)明者又在竹牌中加入“中、發(fā)、白”三張牌。這便是今日人們稱之為“麻將”牌的歷史由來。
知識庫標簽:
|列兵